心得筆記-重點-書

我為何告別高盛,投資銀行都在做些什麼,散戶都怎樣被銷售

投資銀行本當是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,促進買賣雙方的金融活動,高盛銀行是其中的百年老字號,以人為本,但當金錢的誘惑出現良心天平的另一端,公司的誠信又價值多少?金融交易獲利的基礎在於資訊的透明度跟速度,仲介買賣方的中間機構,掌握著比其他人更快的速度,跟更詳細的財務結構,他們知道全世界的熱錢如何流動,他們知道資料的時間價差可以有多大。

當華爾街人人都在追求大額交易帶來的豐富手續費時,公司的誠信,也慢慢在誘惑中沉淪,大型法人,退休基金,主權基金,因各種不同的需求衍生出交易的行為,受限於自身的交易習慣,無法得知哪種金融商品,才能滿足避險,或是某一財務系統的部位需求,大多是找上如高盛銀行這種的中間商,請他們代為尋找商品,這時就出現良心跟高酬庸的兩難,站在客戶立場,介紹另一種商品,還得付出時間解釋,雖然說站在高盛銀行的角度,少賺一點手續費,卻可以為客戶帶來長期利益,但年終獎金是以總業績作計算,對著起客戶的信任,卻對不起自己的荷包。

計量數學家,在於設計出一套複雜多元的模型,在市場中找出錯價的商品,找出套利的空間,拜資訊科技的進步,許多錯價的機會,都可以透過程式交易完成,華爾街的專家們,都把它稱作是『黑盒子』,一般人永不知道他裡面裝的是什麼交易邏輯,但他就是可以一年又一年交出比大盤優異的成績單,一套系統,越有知名度,則越多的機構會使用這種黑盒子,但市場上錯價的來源就那麼幾個,當這場內玩家多時,無形之間,形成一種群眾效應,當他出現錯價的行為,大家的交易系統同時出現,做多OO,做空XX的交易訊號。熱門的交易量足夠市場做完時,在找冷門交易量稀少的市場套利,這出現一種情形,資本雄厚的專家,在出現黑天鵝的時候,無法為手頭上龐大的部位,找到願意接少的買家,只能讓他一直虧損下去。

你所認知的專家,在投資的行為上,也會出現像是賭博一樣的行為,只是他跟你最大的不同是,你賭的是你的身家,他賭的,也是你的身家,再加上無論盈虧,他都可以藉此獲得收入。

華爾街的一般原則,『產品越不透明,公司賺越多。』,OTC衍生性商品(OTC指不在交易所掛牌)和結構型商品(複雜、不透明又花俏的衍生性商品),這兩類商品,在2007年波動變大時,取代了透明、固定的佣金類交易,在客戶因恐懼而四處奔跑,高盛為了求獲利,也不得端出一盤毒藥,在客戶心跳中止前,榨乾最後一絲的價值。

整個2000年代,華爾街持續設計複雜的衍生性商品,去幫助希臘、義大利等歐洲政府包裝債務,讓他們粉飾流血的傷口。這些較易為銀行賺進了數億美元的費用收入,推遲了未爆彈的引爆點,後來傷口越滾越大,演變成後來的歐債危機。

2008年的金融風暴,如雷曼兄弟破產,後續引爆一個又一個泡沫,而一些避險基金都做了錯誤的交易。避險基金的大部分,多是做空波動率,換句話說,他們認為市場儘管有些波動,都賭市場大多會恢復平穩,波動率變小。學術研究證明,這樣的策略,在過去的歷史中長期而言是確立的,但最重要的一點是,這些避險基金必為預期到「黑天鵝」事件,模型沒預測到,出乎大家的假設,卻在現實中真的發生千年罕見事件。

在2008年跟2009年看到的,就是連串的黑天鵝事件,大多數的日子,S&P五百指數都在1%上下波動,那兩年時間,時常出現每日5%以上的變動(高達平常波動的五倍),這在計量交易中,可以說是神蹟不太可能發生的機率,但他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。

華爾街的客戶大多可分為四種:聰明的、邪惡的、單純的、不會發問的。

聰明的客戶:

大型的避險基金跟機構,他們可獲得銀行與交易員提供的資料,如各種研究報告,接觸他們想投資或放空的公司高層,優先知道IPO,取得投資銀行內部的衍生性商品訂價模型,以判斷不透明的產品實際價值。其中最重要的是優秀的人才資源,一堆聰明人組成的團隊,在戰場上,他們只有朋友跟還未成朋友的兩個選項。

邪惡的客戶:

有些基金,很會挑戰極限,在法律的邊緣線遊走,如放出謠言,讓他們放空的公司大跌,或到處比價,讓華爾街銀行自相殘殺。

單純的客戶:

有些大型資產管理公司跟退休基金的落後及操作不良的程度,會跌破一堆人的眼鏡,即使基金規模相當,複雜跟單純的公司體系,卻能有中古跟現代的落後,受限於基金成立的原點,或是法規的限制,他們就如同一個後段班的學生,被綁架到一流學府,跟那些世界排名前列的腦袋做競爭。

不會發問的客戶:

客戶覺得他在跟華爾街最聰明的傢伙交易,何必自己去做複雜的計算?搞懂帳面上會出哪些風險?2008年的雷曼、貝爾斯登,就是這類的人,搞不清楚自己帳面上有多少的部位,會遭受到多大的風險,才在看似穩定獲利的結構性商品,想要獲得小小的獲利,賭上了自己的身家。

讀後感:

這本書,由在高盛銀行工作過十年的作者葛瑞史密斯,自身的經歷,生活過的故事,讓你可以知道投資銀行在搞哪些花樣?你所認為的聰明人,如電視上的投資專家,表演華麗的投顧老師,在一堆聰明人的圈子中,各自扮演著什麼角色,媒體就是一個中間商,任他們來來去去,民眾實際虧損如何,跟他們都沒關係,媒體都有過路費可以收,聰明人做出的選擇,盈虧對他們而言,只是賺多跟賺少的差別,只是一件事是真的,民眾最終的投資成績單,則變成實際上的虧損!

投資是一件很困難,也很簡單的事。困難的是,你聽不同聰明人說出的結論,用過去歷史在圖表上說的故事,都好像各有各道理,偏偏自己去進場,都不會想像中的美好。簡單的是,你只要選擇兩個國家的ETF,如美國跟台灣的ETF,搭配一個債券型ETF,長期投資持有,讓你的資產在波動中,還能有長期向上的趨勢,遇到系統性風險,如.com風暴,次貸風暴等,雖是不可避免,但還是能度過的,巴菲特也最推薦散戶做的選擇也是長期持有『指數型基金(ETF)』,手續費低,擁抱資本市場的長期報酬。

與其把自己努力累積的資產,交給那群聰明人去玩遊戲,不如自己做好功課,找尋一條可以走的路,到時自己的理財目標。

點擊便能為這篇文章進行評等!
[評等總次數: 1,平均評等: 5]
繁體中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