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分辨金融泡沫,四本必讀

煉金小二看那麼多書,加上從2000年來的親身歷史,身在泡沫中,日後才知,要如何提早預防泡沫,從書中可以學到。

在狂牛的市場,傻瓜只要投入錢也能賺大錢,但常常就輸在,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跑。

首先你要先有一個基本的認知,金融泡沫的本質,加上技術分析的技巧,衝浪兩次後,第三次常是瘋狗浪,輸到虧本,可能還負債。

這四本書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金融危機與泡沫,但它們的核心訊息卻驚人地一致:儘管金融工具、國家和時代各不相同,但人性、週期和政府政策的缺陷,使得金融災難不斷重演。


書籍核心總結與金融泡沫的形成原因

以下是這四本書的觀點匯總,針對金融泡沫的形成原因:

  • 《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》 (Mackay): 這本書被譽為群眾心理學的經典。它強調泡沫的根源在於 「人性」與「群體心理」。當一個新的概念或機會出現時(如鬱金香狂熱、南海泡沫),人們的貪婪、從眾心理和對快速致富的渴望,會戰勝理性,使得數百萬人共同追逐一個幻象。泡沫的形成,本質上是人類集體喪失理智的過程。
  • 《金融投機史》 (Chancellor): 這本書是《異常流行幻象》的現代版延伸。它同樣強調人性,但更著重於 「信貸」與「創新」 在投機狂潮中的作用。作者指出,金融投機史就是一部信貸週期史,每一次的泡沫都伴隨著信貸的快速膨脹。新技術或新市場的出現,往往成為信貸氾濫的藉口,讓投機者相信這次的機會是「新」的,因此與過往不同。
  • 《這次不一樣》 (Reinhart & Rogoff): 這本書提供了堅實的 「量化數據」 基礎。作者們證明,所有危機都源於一個共同的心理誤判——「這次不一樣」,並用八個世紀的數據證明,無論是股票泡沫、房產泡沫還是主權債務危機,其背後都有 過度信貸擴張、政府或民間債務快速增加 等可量化的數據指標。它將心理學上的「這次不一樣」謬論,轉化為可驗證的經濟學事實。
  • 《財富、戰爭與智慧》 (Biggs): 這本書將視野擴大到 「宏觀事件」,特別是戰爭與政治。畢格斯認為,股市具有驚人的「群眾智慧」,能在重大事件發生前有所預知。他強調在最混亂的時代,市場的智慧仍能指引我們。這本書提醒我們,除了經濟和心理因素,地緣政治與戰爭等「黑天鵝」事件,也是導致財富大規模破壞和重分配的關鍵,而市場往往能提前反映這種預期。

歷史回測:重點特徵與數據參考

將這四本書的觀點結合,我們可以建構一個更全面的金融泡沫回測模型。

金融泡沫的重點特徵:

  1. 人性狂熱與從眾效應: 這是最本質的特徵,由麥凱與錢斯勒所強調。在泡沫頂點,市場參與者普遍喪失理性,只關注價格上漲,而非價值本身。
  2. 信貸過度擴張: 這是最具體的量化特徵,由萊茵哈特和羅格夫深入探討。所有大型金融危機幾乎都伴隨著信貸的異常增長。
  3. 資產價格與基本面脫鉤: 這是泡沫最直觀的表現。資產價格的上漲速度遠超其內在價值(如企業盈利、租金收益)。
  4. 新故事與新敘事: 錢斯勒指出,每個泡沫都有其獨特的「故事」來合理化投機行為,例如網路泡沫時的「新經濟」、加密貨幣泡沫時的「去中心化金融」。
  5. 市場領先指標性: 畢格斯提醒我們,市場(特別是股市)本身可能具有預知潛在危機的能力,其走勢往往領先於實體經濟的數據變化。

歷史資料的數據參考:

  • 信貸數據: 總信貸佔 GDP 比重、私人部門債務佔 GDP 比重、信貸增長率。
  • 資產價格數據: 股票指數、房價指數、特定資產(如黃金、加密貨幣)的價格與成交量。
  • 基本面數據: 企業市盈率(P/E)、市淨率(P/B)、股息收益率;房產租售比、空置率。
  • 宏觀經濟數據: GDP 增長率、通脹率、利率變動、外國資本淨流入。
  • 市場情緒數據: 測量市場恐懼與貪婪的指標(例如 VIX 指數),以及歷史上的市場情緒新聞報導。

如何從研究報告對應未來可能的泡沫與生存之道

  • 對應未來可能的泡沫:
    • 心理層面: 觀察周圍的人們是否普遍熱衷於某個資產,並開始將其投資視為輕鬆致富的捷徑。當「這一次真的不一樣」成為主流論調時,務必提高警覺。
    • 量化層面: 定期追蹤主要經濟體的信貸數據,特別是與房地產或新興產業相關的信貸增長。當信貸增長率長期高於 GDP 增長率時,預示著潛在的去槓桿化風險。
    • 宏觀層面: 關注地緣政治風險、貿易衝突或潛在的戰爭風險。這些「黑天鵝」事件可能會突然改變市場情緒,引發大規模的財富破壞。
  • 生存之道:
    • 量化研究: 畢格斯指出,持有穩健的資產配置(例如以股票為主的被動投資)在長期能提供優異回報。同時,當市場出現非理性上漲時,應根據 P/E 或其他估值指標,逐步減持高估資產。
    • 保留流動性: 在市場高點時,保留充足的現金,既能應對潛在的資金需求,也能在市場崩潰時,以極低的價格買入優質資產,實現「用麻袋裝滿打骨折的資產」。
    • 學習歷史: 錢斯勒和麥凱都強調,從歷史中學習是最低成本的防錯方式。當你看到類似的狂熱、從眾行為和新故事時,你就能比大多數人更早地意識到風險。
點擊便能為這篇文章進行評等!
[評等總次數: 0,平均評等: 0]
繁體中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