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角,台灣推薦指數型基金,被動投資的第一人,指數化投資的起源,來自於約翰伯格 John Bogle,免去主動選股,或是管理費過高的基金風險
市場獲利的真相,多數人聚集的地方不要去
當新聞報導說,某年度,大盤指數上漲20%,從統計學來說,是指全部的獲利跟虧損總和,加起來是20%,其中可能有人高於+20%,有人低於-20%,中間還沒計算到摩擦成本,券商手續費,政府稅收,管理或代操費用,其他投資相關費用。
那麼找一個經過專業訓練的好基金管理人,借用他的專業,獲利是否比較簡單?如彼得林區跟巴菲特的。
照邏輯思考來說,這似乎是對的,但歷史告訴我們,以十年為週期來說,多數的主動投資基金績效都落後指數型基金,中間就算經過一次多空轉換也是一樣。
找到像彼得林區跟巴菲特這樣厲害的基金管理人不就好了嗎?
別忘了跟彼得林區、巴菲特同時期的基金管理人,前後加起來可能有破十萬的,而只有少數幾個,可能不到一百個,能被叫得出名字。
客觀事實講究,要把所有同一時期的人物下去做統計,才知道生存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,而一般新聞報導,都喜歡報導少數中的少數,形成生存者偏差,讓民眾誤以為跟潮流走,就是最好的選擇。
愛買基金,是一條投資獲利的正確之道嗎?
基金是世界多數國家中,都佔有高於平均部位的民眾喜歡投入資金。但跟你長期投資的績效卻沒有太大關係,這邊指的是起碼五年以上的定期定額投資。
基金有太多費用,消耗掉了投資資金的規模,如經理人的績效獎金,銷售端的行銷費用,政府的稅收,轉換公司的券商費用等等。
客觀數據統計,你找世界任何一個國家,過去五年的基金排行前一百大,你會發現多半都是沒重複的,意思是說你今年覺得好的,明年他並不一定表現好。
選基金跟射飛鏢,都有運氣成分
某一推崇基金的名嘴,有提出過『4433』法則挑選基金,經過台大 丘顯比 跟 李存修 兩位教授為投信投資工會做過的研究,證明了這只是一場鬧劇,經不起持續五年以上的考驗,而散戶最喜歡的就是像這種,似是而非,只講求一種理念,需要自己付出一些時間去找4433,得到2266的績效。
追求不輸的指數投資,沒做什麼,就贏了一半的人
國外熱門的績效評比,如穆迪(Moody’s)跟晨星星等評級(Morningstar Rating),經過了2000年的.com風暴,2008的次級房貸後,多數得獎基金,也是一敗塗地,而銀行端、業務員跟民眾,不分國籍,似乎都喜歡湧入購買這種獎章基金,進入場內跟人賭大小。
指數化投資工具推薦-ETF
ETF,英文Txchange-Traded Fund,簡稱指數型基金,被動追蹤某標的指數,例如台灣50 0050,間接買入台灣50的成分股票。
可能會有折溢價存在,因你所買入的ETF是市價,但淨值是以台灣50中的公司淨值計算,當市價>淨值,就是溢價,反之,就是折價,這是購買ETF需要注意的一點。
需要特別留意一點的是,近期有槓桿指數化投資工具,某某2X,或是字尾有R的ETF,這種在公開說明書中,就說明不適合長期持有,槓桿型ETF多是投資在相關期貨上,所謂的槓桿,只有一天的漲跌為基準,而非一段時間的持有報酬。
手續費跟佣金的不同,兩者從本質來解說會比較清楚,手續費,是指公司方面幫你處理,跟你收取的費用,跟你投入金額不同,而佣金是跟你投入部位中,收取某一比例,當作處理費用。
從公司行政流程來說,處理你投入部位的大小,所花費的業務成本應該是一樣的,但取不同名稱,就能跟客戶加收費用,這會影響到你後來長期投資的費用,因此,要避開那些不合理收費的相關基金,是指數型投資的第一步。
以上為 A957煉金投資 生活實踐版閱讀,實際應用筆記,可能有部分跟作者內容有所出入,若要學習更多,建議購買原書回去閱讀,在下面留言互相交流心得